2022年,渭源县博物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七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重要讲话和视察甘肃工作时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免费开放和文物安全管理工作,持续抓好陈列展览、藏品管理、四进活动、社教活动、馆际交流、宣传推广、项目建设等工作,配合县文体旅游局做好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现将2022年主要工作和2023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免费开放工作
1.陈列展览方面。2022年,渭源县博物馆按照国家、省、市县业务部门的要求,为了让“文物活起来”,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形式和办展理念,在办好基本陈列展的同时,积极开展线下、线上活动,举办临时展览和馆际交流展。截止12月30日,共举办各类展览11个,开展馆际交流12次。
一是基本陈列展览1个:《渭水源头——渭源历史文物展》。渭源是渭河的发源地,境内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遗存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灞陵桥、战国秦长城。《渭水源头——渭源历史文物展》分为两个单元六大部分。第一单元为“史前印记”,分别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第二单元为“渭城遗珍”,分别为长城雄姿、丝路瑰宝、庄严妙相。并将极具特色的灞陵桥按照同比例“拆解结构模型”和战国秦长城“雕塑壁画模型”陈列其中,采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增设了战国秦长城视频及长城知识介绍,灞陵桥建造视频及3D搭建游戏,增设了两台触摸屏,完成32件3D数字化展示项目等极具特色的互动项目,以提高参观者的参与度。该展览共陈列历史文物192件(其中珍贵文物78件)。2022年,渭源县博物馆根据馆藏文物的特点,按照“一馆一特”的办馆理念,对《渭水源头——渭源历史文物展》部分展品进行了更新,展品更新按照《渭源县博物馆陈展部展品更新工作制度》执行。
二是临时展览5个:《“虎虎生福”——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卿士风流 公侯本真——岷县博物馆馆藏进士楹联书法展》《渭源县博物馆馆藏精品书画展》《泉海识珍——中国古代钱币精品展》《清廉自律 慎守儒风——林则徐家风展》。
三是馆际交流展览5个:《陇塬墨韵·情寄信江——陇西会宁通渭渭源四县馆藏书法上饶交流展》在江西省上饶市博物馆展出;《春来更有好花枝·渭源县博物馆精品年画展》在陇西县博物馆展出;《华夏之魂——河陇彩陶文化特展》在敦煌市博物馆展出;《大河遗韵 抟土为陶——六馆馆藏精品陶器文物联展》相继在天祝县博物馆、临洮县博物馆展出。通过开展馆际交流及展览活动,宣传了我县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锻炼了文博队伍,学习了其他馆的先进经验,提高了我们的业务水平,为我馆今后开展此类活动积累了经验。
四是馆际交流12次:2022年,渭源县博物馆先后于江西省上饶市博物馆,福建省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定西市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天祝县博物馆、庆城县博物馆、陇西县博物馆,岷县博物馆、临洮县博物馆、安定区博物馆、通渭县博物馆等省内外博物馆进行了业务交流和学习活动。
2.藏品管理、征集和鉴定
渭源县博物馆馆藏各类历史文物1520件,其中珍贵文物168件(二级文物16件,三级文物152件)。2022年,我馆按照相关政策,积极协调县公安局移交32件文物(一般文物),接受社会人士捐赠1件文物,并及时入库登记造册,增加了我馆的馆藏文物数量。严格执行库房管理制度,定期例行检查。2022年,结合数字化项目,完成库房管理系统建设,对库房文物又进行了优化,新建纸质文物档案22份(1520——1498件套)。随着我馆硬件设施的提升,藏品保存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有珍贵文物库房、一般文物库房、藏品养护室及拍摄室。有3名专职藏品管理员,并制定了各项藏品管理制度和文物征集办法。日常在做好总账,分类账的基础上,使得帐、卡、册规范清楚合理。建立了完备的藏品档案,并按规定进行了备案。平时在做好馆藏文物的基础性工作上,也不断加强文物征集工作和文物信息数据化管理,提高文物管理的数字化水平。
3.文物安全及保卫工作
渭源县博物馆作为国家安全防范重点单位,安全工作永远是我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2022年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的同时,为确保文物、场馆和观众的绝对安全,我馆在安全保卫工作中下大力气,加强与消防部门、公安部门、疫情防控部门的协同,制定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通过执行团体预约制度,加强安检和消杀工作,保证了展厅安全有序开放。日常安全工作中,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明确和落实安全责任,积极开展文物安全培训和消防安防安全演练活动,严格遵循安保及消防工作应急预案。制定了《2022年渭源县博物馆安全隐患自查整改情况一览表》,贯彻落实《渭源县博物馆文物安全隐患整改和安全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年参加县上组织的综合安全演练1次,开展消防安防演练1次,馆内开展专项安全检查14次,开展专业消防安防知识培训2次,日常做到“岗位日检,每周巡检,每月专检”,通过了省、市县文物行政部门和消防单位的专项检查。另外,我馆建立了以文物为重点的安全防范体系,馆内配备了6名专职安保人员和2名兼职安保人员。有两个80㎡的监控室(一个30㎡的馆外区域监控室,一个50㎡的馆内区域监控室),一个30㎡的消控室,一个30㎡的配电室。2022年进一步健全了各项安保消防值班制度,增设安防设备6套,维修关键部位的安防监控设施3套,更换了消防设备及灭火器32件,购买了微型消防站和防暴箱及设备,加强了对易燃易爆及其他物品的监管。坚持馆领导查班制度,做到“制度明确,操作规范,责任到人”。
4.社会教育
2022年,渭源县博物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利用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工作方案》。我馆认真落实渭源县教育局、渭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出台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渭源县教育局《关于2022年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年初和15个学校积极对接联系,安排开展“学思乐园”青少年社教活动和“四进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渭水源头”文化,助力学校的“双减”活动,利用学校和博物馆两个阵地,开展“馆校共建基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持续推进博物馆的健康运行,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贡献博物馆的力量。
一是参观接待:渭源县博物馆始终致力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2022年6月28日至10月27日期间,展厅每天延长开放半小时。因疫情影响,我馆两次闭馆14天,检修设备闭馆3天,星期一闭馆52天。因早开馆、延迟闭馆等情况产生的开放时间累积112小时,以 8 小时工作制折算约合为 14天。经统计,我馆2022年全年开放310天。开馆以来,通过“错峰、预约、限流”等措施,展厅接待观众51612人次,其中未成年人 21500人次,提供人工讲解服务115 场(次)。开展“四进活动”29场次,服务群众35320人次;开展“社教活动”22场次,服务青少年4660人次;全年免费开放服务群众91592人次。在疫情闭馆期间,我馆利用数字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微博举办线上展览和网络直播,线上各类活动及展览累计浏览量192121人次。
二是社会教育品牌活动:继续深化和延续“学思乐园”青少年社教品牌,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科普人文知识”“非遗文化传承”“馆藏文物探寻”“追寻红色记忆”等社教品牌活动,在内容、形式和实施过程中,力求开拓创新,并努力实现教育均等化。利用渭源县教育局、渭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出台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渭源县教育局《关于2022年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在全县15个学校及馆内的青少年社教活动室开展“学思乐园”社教活动。
三是馆校共建:与渭源县境内24所中小学签订馆校合作协议,渭源县博物馆被确定为“渭源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渭源县首批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营地)”、“渭源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不断拓展博物馆教育领域服务功能,提高参与青少年教育的服务水平。延续让学生“走进来”,让讲解员“走出去”的互动模式,全年赴五竹镇渭河源小学、五竹中学,田家河乡元古堆小学、田家河小学,北寨中学,锹峪中学等开展各类活动 22 次,服务师生4660人次,不断促进教育和文博事业的融合发展。
四是惠民服务:利用“流动博物馆”开展“四进活动”和“学思乐园”社教活动开展进校园。深入乡村、学校、部队和基层单位,宣传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科普防疫知识。利用传统节日、乡村旅游节会及集会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日”,全年完成各类展览及活动51场次(四进活动29场次,社教活动22场次),服务群众 39980人次。
五是志愿者工作:2022年,我馆继续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全年招募志愿者20人,目前志愿者在册人数 65人,其中青少年志愿者 48人。全年完成讲解服务48场次,服务观众2400人次,累计服务时间3520小时。“渭博”志愿者在完成线下讲解服务的同时,积极参加网络直播服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持续扩大“渭博”志愿团队的社会影响力。
5.宣传工作
我馆高度重视媒体宣传及评价工作,2022年,我馆继续完善微信公众号,在原有“了解渭博”和“渭博展览”两大菜单和“渭博简介,参观须知,渭博资讯,四进活动,学术研究,基本陈列,临时展览,线上展览,馆际交流,学思乐园”等10个子菜单的基础上,利用渭源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项目,完善优化菜单,开设了“三维展示、语音导览、VR全景”等项目,以便群众更清楚的了解渭源历史文化和渭源县博物馆免费服务项目。因疫情影响,我馆积极探索挖掘网络宣传优势,拓宽宣传渠道,开通了“渭源县博物馆”视频号、抖音、微博,将活动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广大群众。微信公众号自2017年开通以来,共发表各类文章消息625篇,网上浏览量累计达92778次,其中2022年编辑图文信息共计189篇,网上浏览量累计达58800次;视频号今年发布视频72期,浏览量累计达36395人次;抖音号今年发布视频 65期,浏览量累计达38522人次;微博今年发布视频和图文信息45期,浏览量累计达57127人次。另外,通过与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合作,我馆特色活动被甘肃省文物局、定西学习平台、渭源融媒、爱渭源、美篇、经济日报、学习强国等其他媒体账号转载,赢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
二、项目建设工作
2022年我馆争取两个项目,下达资金171万元。其中,渭源县灞陵桥消防项目资金91万元,渭源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80万元。
1.渭源县灞陵桥消防项目。2022年省财政厅(甘财科【2021】110号)下达资金91万元。2022年4月26日,渭源县灞陵桥消防项目通过公开招标,国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 84.502328 万元中标,于2022年5月6日签订该项目合同,该工程计划10月底前完工,11月底前竣工验收后支付项目款95%,待一年后支付工程质保金5%。
2.渭源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省财政厅(甘财科【2021】110号)下达资金80万元。2022年4月26日,渭该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甘肃甘文信科技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以75万元中标,于5月5日签订该项目采购合同。已完成30件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完成35件文物二维数据采集,藏品管理系统及三维文物展示系统已完成开发,室内高清全彩LED大屏设备已经安装完备。该项目计划10月底前完工,11月底前竣工验收后支付项目款的95%,质保期结束后支付剩余项目款。
3.渭源县博物馆VR全景与微信语音导览系统。2022年中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10万元,按照渭文体旅游游发【2022】188号文件批复内容,正在实施渭源县博物馆VR全景与微信语音导览系统,11月竣工验收。
三、文物安全
1.馆藏文物安全。2022年,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我馆加强与消防、公安等部门的协同配合,确保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按照重点安全防范单位的相关要求开展安全保卫工作,对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做到了即知即改。全年共接受安全生产检查3次,检查中发现问题和不足4个,已整改整改问题4个。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和硬件配置,新增微型消防站一个、防暴设备箱一个。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制度,确保文物库房的安全、展厅安全有序的向公众开放;外展文物在运输、交接、布展过程中确保双人全程监督参与。2022年开展综合安全演练1次,馆内安全检查保证每周检查一次,截止10月底共检查42次。
我馆现有5名专职安保人员和2名兼职安保人员。有两个80㎡的监控室(一个30㎡的馆外区域监控室,一个50㎡的馆内区域监控室),一个30㎡的消控室,一个30㎡的配电室。建立健全了各项安保消防值班制度,对各类安防、消防设备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增加了2个针对文物库房外墙的监控探头,确保了文物库房监控的全方位无死角。对部分消防设备及灭火器保质期到期的进行了更换,加强了对易燃易爆及其他物品的监管。坚持馆领导带班制度,做到“制度明确,操作规范,责任到人”。保证了馆藏文物的绝度安全。
2.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全县辖区内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灞陵桥、战国秦长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大多数分布在荒郊野外,线长面广,管理较为困难。2022年,我馆配合市文物局、县文旅局完成了各级不可移动文物点的管理及日常巡查工作。其中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灞陵桥做到了日巡查、对战国秦长城遗址做到了月巡查。对其他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未定级文物点做到每季度巡查一次。建立健了全县、乡、村三级文物安全保护网络,督促各乡镇都建立以乡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涉及文物的村成立了以村干部为组长的一线文物保护小组,签订了文物保护合同,并督促乡镇文旅中心做好监督,确保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
一是完成了全国名碑刻石刻调查录入工作,我县现存全国名碑刻石刻1处《首阳山辩》碑。对《首阳山辩》碑进行了重新调查和数据录入;二是完成了全省红色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工作,我县共调查录入红色不可移动文物2处,分别为路园镇峪岭村陇右地下印刷所和莲峰镇坡儿村红军烈士陵园;三是完成了全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对符合申报标准的首阳山夷齐陵园完善了基础资料、填报了相关表册并进行了上报,待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审核验收后报请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四是完成了渭源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2022年6月,按照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求,博物馆对1958—1961年第一次“引洮工程”中现有遗存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保存相对较好、比较完整的会川镇“漫坝横渡”遗址等5处“引洮工程”遗存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已完成了田野调查和档案资料的编制工作,申报文件已上报县政府,待县政府审议后公布;五是配合完成了定渭高速公路及延长线涉及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调查工作,定渭高速公路及延长线共涉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未定级文物点大安杜家铺堡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长城遗址、渭源县文物保护单位上关坪遗址。其中大安杜家铺堡址和上关坪遗址位于设计的高速公路建设用地范围以内,需要报请上级文物部门批准和进行考古调查;高速公路过线战国秦长城遗址为山底隧道,不涉及文物本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六是配合县文体旅游局和定西市渭河源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完成了首阳山大景区夷齐古冢陵园的提升改造工程市级申报,批复工作;配合县文体旅游局和县住房和建设局完成了灞陵桥南北两岸绿化提升工程的申报工程。为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四、疫情防控方面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以来,博物馆作为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防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倡导公众遵守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一米线”、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自觉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疫情期间减少聚集、聚餐和聚会,配合做好风险排查、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保持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提高身体免疫力,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和策略措施培训,消除恐慌心理,科学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全体工作人员接种疫苗,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核酸检测是“一周两检”,并按要求坚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馆内所有区域每天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并做好记录。团队游客参观提前预约并报备健康码、行程码、体温,散客参观需扫场所码并查验行程码、测体温,参观期间全程佩戴口罩,保持一米线安全距离,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