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辩》碑
《首阳山辩》碑位于渭源县东南34公里的莲峰镇张家滩村和古迹坪村交汇处,属首阳山景区。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素以奇秀著称,是古丝绸南路上的一颗瑰丽明珠。又因商末周初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长眠于此地而闻名全国。
《首阳山辩》碑青灰岩石质,圆首方趺,碑通高2.45、宽1.17、厚0.19米,万历四十七(1619)年立。两面刻文,碑阳额刻云纹,额篆“首阳山辩”,首楷题“首阳山辩”,碑文竖行28行,每行40字。碑文内容辩证天下五处首阳,唯有陇西首阳为真,是伯夷叔齐埋骨之地。尾题“万历四十七年岁次己未春日”。杨恩撰文,汤懿书。碑阴额篆“改真实处阳山清圣祠碑记”,首题“改建首阳山夷齐祠记”,碑文楷书竖行33行,每行68字。记载改建清圣祠的经过及改建后的规模。尾题“崇祯二年己巳冬季望日孤竹曹司牧记,付邦秀刊刻。”石碑保存完好,是省内留存的大型石碑刻,对研究古地理和明代书法艺术有重要价值。1993年公布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首阳山辩》碑
《首阳山辩》碑认为全国虽有五处首阳山,而以渭源首阳山为真。明万历二十三年户部主事杨恩就此事撰文进行论证,文章被人雕刻成碑,立在渭源县莲峰镇首阳山五台下,作者引经据典,多方论证。刻石字迹清晰,书法刚劲有力,堪为明代碑碣书法中的上品。石碑的背面刻的是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巩昌知府曹司牧撰写的《改建首阳山夷齐词记》,文中介绍了伯夷、叔齐的生平及历代奉祀概况,并说明了改建的原因和经过。由于此碑论据确凿,资料翔实,引起了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重视。明代朱燮远、清代左宗棠还以此碑文为蓝本,撰写了夷齐庙碑文。
碑亭
天下首阳知多少?目前我国境内首阳山大致有六处之多。一曰辽西,原名阳山;二曰河南偃师,原名首山;三曰山西和顺,原名阳区山;四曰山西蒲坂河曲之中,原名雷首山或首山;五曰陕西岐山之西,原名不详(此即陕西首阳山);六曰甘肃陇西(今渭源县境内),原名首阳山。孰对孰错,历来颇多争论。为什么全国首阳山有六处之多呢? 真实首阳山到底在哪里?从历史资料来看,其山名要么有首没有阳,要么有阳没有首。拔开迷雾重见天,又东汉经文学家曹大家(即班昭)注《幽通赋》说:“夷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阳”。不难看出“天下六首阳,唯有渭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