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期古与今的智慧——密码锁之后,今天小编继续带你走进渭源县博物馆,一起探索古人用的秤砣和现代人用的秤砣都有哪些异曲同工之处!
古人的秤砣
清:兴源曹记铁权
清“兴源曹记”铁权:通高: 30.0cm,底宽: 17.0cm,厚:6.3cm,生铁铸造,通体呈瓶状,上部为圆形,下部为梯形,顶部有一方形穿钮,权为合范铸造,正反两面周围均饰鼓钉纹一周,正面直行铸楷书阳文“兴源曹记”,反面直行铸楷书阳文“道光十九年置”2002年5月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为二级文物。
现代人的秤砣
秤砣”就是权。权,汉代称纍(累),民间呼之为“公道老儿”。清代李光庭在《乡言解颐》卷四中说道:“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权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谓也。权,俗称秤砣、秤锤、秤权,是悬挂秤杆之上可以移动的铜、铁、陶、瓷、石的秤砣和后世的砝码。《汉书》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也就是称重量的器物,名曰衡器,衡为杆,权为砣。“权衡”这个词就是这般引申出来的。
疑问解答
为什么人们常说半斤八两而不是半斤五两?
人们常说半斤八两而不是半斤五两是因为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秦始皇统一后用小篆),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